• 牛 首 撷 春

    牛 首 撷 春   金陵三月,春意渐浓。寻常处不甚明朗,春趣平平;人游山中,方可得见花草渐生。而常闻春意盛处,正在牛首山。  牛首山又名天阙山,《金陵览古》曰:“遥望两峰争高,如牛角然。”每岁届春金陵百姓倾城出游,故有“春牛首”之称。盛名之下,必有其妙。踏入牛首山,才真切感受到那触手可及的春,绚烂却也温柔。  来到佛顶前苑,入眼是一片渐次的绿。阳光和煦,微映着湖色浅碧,数尾金红的锦鲤在蒙蒙浅碧中悠然游弋,几阶老石四散于水中,将湖虚虚隔成几片,冷泉自高处清浅而下,激起点点涟漪,继而复归平静。远处集贤桥通体凝白,其上游人三两作伴,身披春光,衣衫轻薄,或停或行,柔软的肌肤上透露着生命的鲜活与宁静。大片青嫩的草地上,深深浅浅的绿托着老人谈笑,环着孩童嬉戏,春从不同的盈盈笑意中流露出来,倒叫人有些醺醺然了。最有趣的是那牧童放牛的铜像,牛角旁竟不偏不倚钻出一枝梅来,真可谓自然得真趣。  草坡之后便是佛顶寺。作为唐代著名佛山的建筑之一,佛顶寺秉承了唐代建筑一贯的风格,庄严而不失精美,气势恢宏。正门处放置有四足香鼎,不时可见虔诚信徒神色端庄地恭敬鞠身,奉上香火,复绕几周,意喻香火绵延。待一切行至妥当,才扶铜门钉跨门槛进入。其内沿袭佛教禅宗伽蓝七堂的建筑礼制,神佛宝相庄严,叩拜者双手合十,闭目祈祷,耳畔似有缥缈的钟声悠悠传来,涤心静气,这每一处都令人心生敬畏。寺内庭院将其冷肃气息中和了些许,园林风格简约静谧,刻着因果与清净的磐石伏于树根,树枝舒展着,其线条集冷硬与柔软于一体,有着“一沙一世界、一石一宇宙”的禅意。幽折的长廊镂窗上偶尔探进一两枝梅,明艳的花瓣簇着浅淡的蕊,或是一蓬绿叶,像是春的灵气悄然探入,荡涤了所有陈年累积的晦涩,在这一方逼仄中竟要比那大片明花艳草更为动人。  沿着既定的路线去往佛顶宫,肉眼可见的春色愈发浓郁。红梅已然开到烈处,绽成一小片花海,仿佛蘸了浓墨般一挥而就,近看又精致微妙,圆润的粉瓣如雕似琢,白玉蕊根根分明,如红瓷盏里沏好的清茶,沉浮间有缥缈的冷香绕在指尖,绕在发梢,绕在心头。青竹葱茏,将沉默了一整个冬的翠色尽显出来,灵气丰沛,旁缀有小片白梅,矜雅高然,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花草,给予了游人一路绚烂的春景,实在是心尖上的春了。  许是看过盛景,便觉无忧广场上的春意淡了些,近佛顶宫更是稀微。逐渐靠近,佛顶宫的大小穹顶便看得更清楚了。大穹顶形如佛祖袈裟,小穹顶下部为莲花宝座造型,上部为摩尼宝珠造型,意为“莲花托珍宝”。当完全站在佛顶宫前,心境就豁然开朗了。那些曾细察的花草山水之春在此刻全然被忘却,以天地为幕的春景恰在眼前。山峦浅淡,绿意却倏忽涌来,极目远眺中尽是点点浓艳。艳虽引人入胜,却难免狭隘,最后都没入生意盎然的绿,显得微渺不闻。春意不尽然在艳,更在于生气之蓬勃,仿佛天地间的绿都褪去枯色,将蒙住的旧纱揭了,唤着整座山从梦中苏醒。我忽然真正理解乾隆帝对牛首山“尽得江山秀,况逢花草芳”的赞誉了。  江山尽秀,花草正芳,撷一缕春意珍藏于心上吧。

  • 凌云俯首 抔土承苍

    凌云俯首 抔土承苍   青青草畔映湘波,血色残阳染凤凰。  身藏硬竹凌云志,心守木棉烟火情。  上世纪九十年代,年逾古稀的吴冠中先生重游湖南凤凰古城,有感于民国旧碑,即兴挥毫赋诗,遂成一代大家之绝唱。  而今,拂去岁月的尘埃,吴诗所勾勒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残阳如血,带着迟暮的余晖泼洒在古城南陌的土坡上,鲜嫩的草皮席卷了一方低矮的碑石。四周翠竹环绕,不时飘来木棉的淡淡清香。碑的主人,一如周围那厚实的土壤,静静沉眠。  碑的主人,姓熊,名希龄,湘西凤凰人。  恰如莽莽九州随处可见的一抔黄土,熊老的降生着实普通,其童年是在沱江氤氲的水汽和苗家清脆的山歌中缓缓流过的。然而,正是这一身“泥土味儿”的少年,在未来民国风云变幻的四十年里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凌云壮歌。  男儿立志出乡关。从在熊家大院用土块垒成“明志塔”,到成为乡试才子誉满三湘,熊老以其卓尔不群的天资和孜孜不倦的勤奋,向着广阔的天空振翅。犹记沅水校经堂的那个花朝之日,众人齐聚一堂,以花卉为题作画赋诗。有画荷花者谓“出淤泥而不染”,有题菊花者曰“满城尽带黄金甲”,唯有熊老泼墨绘一株木棉,慨然书之“此君一出天下暖”,一时众人叹服。木棉者,农家之良作。仍是一股子“泥土味儿”,却多了一份“但愿众生皆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热忱。  民国初年,熊老凭借其“凌云万丈才”出任令无数经纶事务者梦寐以求的国务总理。可是,纵然“身登青云梯”,熊老亦从未忘记造福苍生的初心。筹办煤油,治理水灾等民生事务在其下车后便有条不紊地展开,为饱受军阀割据之苦的黎民百姓捎来一丝希望的火光。他正如土壤附着于大地,仍以养分回馈大地,哺育万千奄奄一息的生灵。  后值倾覆,日寇的炮火在华夏的每一寸土地上肆虐,国民政府的统治也摇摇欲坠。秉持知识分子的清高气节,熊老毅然投身于慈善济民的道路。北京香山慈幼院的创建,为上千名无家可归的孤儿提供了庇护,他本人更是掏出全部积蓄,亲自躬耕,用血汗换来孩子们所需的物资。  抗战初期,他手书墓志铭:“今当国难,巢覆衰崩……我不我执,轮回不轮”。这是“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易水壮歌,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的黎元之叹。他用微驼的脊梁,托举起民族未来的栋梁。  挺过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熊老依旧保持着民胞物与的博爱与谦卑。晚年担任中国第一任红十字会会长,以其土壤育物的姿态默默帮助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那颗赤子之心始终依附着大地,体恤着广大人民,它由慈爱熔成,包容下芸芸众生。  所谓“烂漫至极复归平淡”,熊老所蓄的六万银元在他辞世后全数捐出,不留一分。纵观他的一生,湖南政府称他是“霖雨苍生”式的人物。一抔土,唯有附着于大地,方可释放其全部的涵养力;一个人,只有将心肠始终与苍生疾苦相联系,方能使自己青史留名。倘使只顾一己私欲,一味向高处求攀,华而不实,最终不过渺渺浮尘,随风而散。吴冠中先生的感慨大抵如此吧。  “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是成虹霓。”古城少了一位满腔热忱的文人,却多了一颗俯首承苍的精魂。可惜流光容易把人抛,岁月堆叠下,那个微驼的背影终究逃不过被世人淡忘的命运。  呜呼,今日的我们在感叹“魂兮胡不归,爱民者鲜矣”时,不知又有几人读懂吴先生诗作背后的苍凉与寂寞!

  • 文艺副刊 第278期

    文艺副刊 第278期   刊头题字 常志成 刊头照 俞萌本版责任编辑 周洋 张卓尔本版投稿信箱 xbs@njtech.edu.cn

  • 《爱在黎明破晓前》:

    《爱在黎明破晓前》:用另一种方式相遇   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和一个陌生的人对话,相互了解、毫无保留。仿佛这座城市天生就适合相遇,而对方天生就契合自己的灵魂。  《爱在黎明破晓前》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在文艺之都维也纳,两个“话痨”邂逅彼此。杰西与席琳,来自不同国度的两人在开往巴黎的火车上相遇,在夜晚的维也纳漫无目的地游荡。他们相互靠近,让整座城市都充满了神秘的激情。这是一个浪漫的夜晚,无人认识他们,他们只有彼此跨越山河湖海的交流,将自己最真实的内心剖析给对方看。  这是一场冲动与始料未及的相遇。杰西下火车的同时转头对席琳说出了那句经典的台词:“如果你与我同行,会非常有趣。”他们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杰西与席琳的决定就像一场蝴蝶效应,让两人经历了一次在异国他乡奇妙又难忘的冒险。这美好而纯粹的一夜,对二者余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的生命有时就是如此,充满了各式各样变幻莫测的不确定性。在某个瞬间,经历着本不会发生的际遇,将自身从乏善可陈、无聊单调的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  这是一场交换彼此思想的邂逅。隽永的话语,涉及对婚姻、男女的社会角色、命运与时间和死亡与灵魂的看法,包含两个人内心深处最细微的感受,仿佛他们要把一生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感知统统都抖落出来。他们拥有足够好的运气,能毫无负担地将内心所想说给对方听,所以杰西说:“我常常不敢面对自己,逃避自己,但跟你在一起我觉得放松,放佛在解放自己。”  他们从一开始就闭口不提将于清晨到来的分别,而是完完全全地将自己置身于这个寂寞又热烈的夜里。他们紧握的双手、炙热的拥抱、碰撞的思想火花,宛如在成熟理性与肆意奔放之间不断地挣扎。相遇止步于这短暂的一夜,而他们毫无保留的交谈却赋予了时间最独一无二的意义。这是一场灵魂的旅行,一场全面又默契的自我探讨。即使两个不同国家文化下的教育使其在一些观点上有分歧,但这丝毫无法影响两个有趣的灵魂间产生精神共鸣。  这是一场理性接受现实的相遇。当黎明破晓,他们终将在车站离别。之前的一切沉默、委婉、羞涩和互相试探都被现实驱逐———他们慌忙讨论何时再见面,而火车的汽笛声正在急躁地催促着他们。事实上,他们没有给对方留下任何联系方式,只是约定半年后在此相遇。故事是否还会继续,谁都不知道,但依然心怀期待。  影片最后,阳光洒向他们共同走过的地方:埋葬着无名死者的公墓,狭长的走道里他们曾互相依偎的圆凳,遇见算命女人的喷水池,将无数尸体冲上岸的寂静河流,喝酒看星星的青草地以及草地上空掉的酒瓶……当黎明的太阳升起,一切将再次归于平淡,两个理性的成年人都选择与现实和解,而生命之所以如此有趣,是因为它总有戛然而止令人意犹未尽的尽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人间无数。  用另一种方式遇见彼此、靠近对方,不外乎“杰西与席琳”———你遇见我,我遇见你,风光霁月又浅尝辄止,这便是这段邂逅的意义。

  • 昨天 今天 明天

    昨天 今天 明天   我童年时,春节的大部分时光在外婆家度过。外婆家在江汉平原腹地的一个小镇上,冬日里天还没亮,家家户户就要派人去镇中心的集贸市场“赶集”。那时家家户户都没有汽车,有的人家住在二十多里外的地方,清晨四点不到就得启程,往往披星而行戴月而归。  外婆家离市场不远,在马路边上,所以总能快去快回。常常有裹着厚厚的棉衣、拖着板车的人经过门前,板车上有时还坐着一两个小孩。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下大雪,我坐在屋内的火炉前望着门外,看到一个穿着军大衣的中年男人正步履维艰拖着辘辘车慢慢地走,走着走着突然倒在了雪地上一动不动。我吓坏了,赶紧叫来外公,外公将他接到屋内,端来碗热汤给他,那男人冻僵的身躯才渐渐暖和起来,不久又挣扎着上路了。  这几年的春节,我照例会回到外婆家的小镇,却只是和亲朋叙旧片刻,没有再久住。令人欣喜又惊奇的是,小镇上每家每户都添置了汽车,不仅买了车,还盖了车库。我们乘坐亲戚自家的车去不同的人家串门。阡陌田野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还披星戴月的前往小镇的赶集人,我疑惑地问舅舅。“现在都不用去赶集了啰,缺个什么,在网上买了,就送到家了!”舅舅笑着说。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乡镇的人不用赶集,而曾经作为最值得“炫耀”的自行车,也不再是作为必须的交通工具了。到了我们这一代,不管城里和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将自行车作为健身器材来骑行锻炼,自行车运动也在城市和农村渐渐流行开来。“想当年,我的那辆‘凤凰’牌自行车,可羡煞了多少人!”父亲提及当年上学时拥有的自行车时,还是一脸的骄傲和感慨。  而我记得小时候住在梨园时,总缠着大人去汉口的大公园玩。那时仅有离家不远的九女墩和楚风园可以算作公园,可是孩子们却远远不满足于这两个仅有花花草草的公园,于是嚷着要去汉口的中山公园———他们心中的“大公园”,因为那里有高耸的过山车。当时,从汉阳门码头到对岸的汉口,需要坐汽车或轮渡,十几公里的路,折腾下来要花上半天时间。那时年幼的我需要极力仰头才能看到顶端,每每吵闹着要坐过山车,父母总说,“你还小,长大了就可以玩了。”  后来终于长成大孩子了,都坐过了深圳欢乐谷的过山车,可童年的梦想还没来得及实现,中山公园的过山车却在一片唏嘘声中被拆除。几年后,家旁边竟然拔地而起了和深圳一样的欢乐谷,更加高大的过山车一座接着一座耸立在东湖岸边,我却再没有高昂的兴致去体验了。儿时心目中的 “大公园”,在武汉公园遍布的今天似乎已不值一提,而从武昌到汉口的时空距离,也从过去江面上的半天时光缩短到地铁十分钟。  我的爷爷奶奶一辈子以薄瘠的土地为生,一贫如洗的他们最大的愿望便是孩子们能健康快乐地生活。父亲兄弟们在旁亲的接济下,靠自己的勤学与奋斗,最终在省城安家落户,而出生在改革开放已向纵深推进年代的我,更是沐浴着春风一天天地长大。可爷爷奶奶并没有看到,我在想时空如果能够穿梭,父伯能回到二十多年前和爷爷见面告诉他现在中国的状况,会是什么心情;若能亲眼看到今天的中国,爷爷又会是什么心情。  但我知道明天的我们生活会越来越甜蜜!

  • 六弦琴

    六弦琴 入伍那天你送我一把吉他,如今吉他还在,你却走了你说不应该叫吉他,它有个更好的名字,叫六弦琴你说在部队没有你,琴会陪着我琴弦的旋律,就像你在我身边的耳语我抱着琴,想象怀中的是你但琴不是你,我感受不到你的呼吸,在我怀里起伏最初那首《天空之城》,琴声悠扬是你每个周末三分钟说不完的想念那时你我的心是那么近,就像你一直都在我身边你说你不怕以恋爱的名义过单身的生活,你知道那里一直有我你可知道新兵一年你也是我心中唯一的寄托第二首是《送别》,为的是送我敬爱的老班长,一年一落叶,又是九月,又是离别我试着向你描述,描述那落叶压垮了多少钢铁男儿的情感我试着向你描述,描述那军礼传达了多少说欲言又止的情怀你却体会不到,寥寥数语的安慰更像是敷衍你说你我之间渐行渐远褪去了新兵的稚嫩,开始在部队渐渐熟悉你也渐渐熟悉没有我的日子,随着你电话里的语句越来越短终于你说他一直陪在你身边,照顾你端茶倒水,知寒问暖你说他向你表达心意,你没有拒绝你说毕竟你也曾以为我们之间的感情绝不止一个两年你说你再也不必问自己是否有爱,我也不必问自己是否有未来能给你的未来我抱着琴,心想着你我试着忘记,忘记你在耳边的诉说我试着感受,感受琴在心间的低语大雪纷飞,我独自在北方的寒夜里风是凉的,雪是凉的琴是暖的,心会暖的

  • 彼岸的灯塔

    彼岸的灯塔   于是我们奋力前进,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退回过去。 ———《了不起的盖茨比》可怜的盖茨比家里的灯光再也不会彻夜闪耀了。他也不会再次站在码头上注视着彼岸的灯塔。  对面,住着他的爱人———黛西,他等了她五年。在盖茨比入伍期间,黛西嫁给了汤姆,而盖茨比退伍后,挣得了现在的财富,从那时起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回到过去,与黛西一起过上五年前他给不了的生活。  然而事实上,他对黛西的幻想超越了黛西本身,他爱的不是黛西,而是黛西所代表的一种生活状态。当他终于能与黛西享受二人世界时,彼岸的“绿光”却逐渐黯淡。他怀抱着黛西,却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幻梦。  盖茨比与那些醉生梦死的上层阶级相比,则显得像是“异类”:虽然日夜笙歌,派对昼夜不息,自己却滴酒不沾,永远保持着神秘。他从小就显现出惊人的自律和决心:在阅读的书上制定“作息表”,写下十分严格的计划,抱负可见一斑,也可以看出“美国梦”早在他的心中牢牢扎下了深根。  但是,在文中菲茨杰拉德写出了“美国梦”的破碎:首先,盖茨比通过走私得以进入上层社会,显示出其与正当追梦之间的矛盾。这便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一方面,“美国梦”深入人心,鼓舞人们为个人幸福而努力奋斗;另一方面,社会上对物质的疯狂崇拜正逐渐玷污追梦的纯真。其二讽刺的是,盖茨比最后被“疯子”射杀,戏剧般失去了生命,在他的葬礼上,不见曾经热情高涨参加宴会的各路来客,甚至当年的“合作伙伴”也不愿出席葬礼。繁华背后,荒凉之中,盖茨比独自萧索长眠。  在某种程度上,《了不起的盖茨比》更像是作者的自传,因为这部经典也无情地预示了菲茨杰拉德的结局。  盖茨比的恋爱经历与菲茨杰拉德的颇为相似,黛西的原型或许就取自他的初恋———吉内瓦·金。菲茨杰拉德18岁时,在舞会上认识了吉内瓦·金。两人一见倾心,但吉内瓦明白,清贫的恋人和自己是难以走到一起的。菲茨杰拉德最后一次去吉内瓦的家时,她的父亲明确告诉他:穷小子休想娶富家千金。这句话终结了这段感情,也在他心上打上了一个屈辱的印记。作者在小说中也暗示了盖茨比在身无分文时妄想得到黛西的天真。  后来,菲茨杰拉德遇见了泽尔达,再次堕入情网。她深刻地改变了他。泽尔达在婚约中明确提出:如果他能挣到钱让自己过上习惯的优裕生活,两人就结婚。这显示出“爵士时代”人们对金钱和物质的过度崇拜。  放在现在来说,这部小说跳脱了历史的框架,在现代更加熠熠生辉。它让人喜爱,不仅仅在于它讲述的爱情,描绘的美国梦,更多的是它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一个人对自己青春与梦想的追逐。  我们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挣扎,总是无奈地生存;有时凝望着彼岸的灯塔,却不敢再走近一步;总是在交叉口徘徊,选择了却又害怕后悔;泛滥的物质行将吞噬灵魂,使我们变成麻木的傀儡。  而所谓青春、梦想与追逐,应该是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会对现实妥协。然而大部分人最终却向现实低头。于是,我们奋力前进,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退回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