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佑中华 山河无恙

    庚子岁首,新冠瘟神噬荆襄,阡陌不再纵西东,大河停棹渡南北,街巷寂寥断人行,家家户户蛰避恙。叹病毒呼啸狷猖,席卷九州势态狂,红旗猎猎向战场,护我寰宇迎风扬。镇瘟之帅钟南山,耄...

  • 战 疫

    战 疫 新年伊始 灾难却如狂风骤雨 席卷而来 奔赴在疫区的战士们 你们负芒披苇 逆风飞翔 只因 这是十四亿生命的战斗 这个春天格外凛冽 你们严阵以待 用双手撑起了生命的曙光 我们怀揣希望 不相聚是为了更好的相聚 相信 疫情的阴霾遮不住黎明 所有的温暖都将拔节生长

  • 手绘

  • 中国加油

  • 草书自作诗

    庚子神州瘟肆虐,可怜荆楚多霜雪。八方应对渡难关,战胜疫魔自有诀。

  • 武汉 你一定能不负所托

    武汉 你一定能不负所托 爱和希望比病毒蔓延得更快,武汉莫慌,我们等你。 一、个人心路 庚子鼠年对我来说应该是最不平凡的一年,也许对大多数人都是如此。新年伊始,我没有在老家过年,度过了记忆中首个与家人在外过的年。在外的最大感受就是缺乏“年味”,这与猝不及防的疫情有关。 在购买年货的大超市里,眼前不是人潮拥挤,耳边不是喧哗嘈杂。目光所及之处,行人匆匆忙忙,都戴着口罩,这种情形让我感到无比压抑,一想到武汉的状况,各地同胞们都在忍受疫情的折磨时,我为我所感受到的压抑而羞愧。 这次的年没有走亲戚一说,大家都闭门不出,实现了期待已久的“梦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做宅女。”也许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真的很贴合现在的处境,而我们也必须去落实它——宅在家里,阻断病毒传播。 二、大国疫事 2020年刚刚开局,病毒就在无声无息间对我们发起了猛攻,从武汉一直蔓延至了全国。看着中国版图上一个接一个的省被病毒“攻城掠地”、看着感染的人数字一个一个地增加、看着一批又一批的白衣战士逆行而上,无一不让人在悲伤中产生了悲壮的情愫。新冠病毒的嚣张,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了它的严重性,于是各地都采取了紧急且严格的措施来避免病毒进一步快速扩散。 这次疫情已席卷中国许久,期间发生了许多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有全国各地医护人员的逆行身影,他们怀惴医者仁心,请战驰援武汉,不畏生死,坚守在第一线;有无数民众的无私奉献,他们为武汉捐资捐物,保障供给;有“冲锋陷阵”的最可爱的人,他们接管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用橄榄绿织就希望……武汉同胞更是坚守苦修,他们严格做到“封锁一座城,护住一国人”。 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国人从来都不畏惧、退却,无论是那令人心悸的地震,还是这次令人担忧的新型冠状病毒,它们决不会击垮五千年的中国,因为中华民族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决不会向灾难低头。 三、小家事迹 同样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与家人们也许无法像医护人员那样在第一线奋斗,但我们无一不在关心疫情的发展态势,响应国家的号召,做到少出门、不聚会、不扎堆、戴口罩等。 每天早上一醒来,爷爷就要戴起老花镜,一个字一个字地了解最新的疫情动态,“今日较昨日新增确诊……较昨日新增死亡……”读着读着,他眼中的忧愁便溢了出来,放下手机,不愿再看。这场疫情牵动了千千万万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我们家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早上谈疫情动态是家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我们都相信如约而至的不只是春天,还有疫情过后平安的中国。 四、美好约定 待不久后的一天,那时疫情已结束,武汉已解封。那时,我们就去看一朵朵绽放的樱花;去人潮拥挤的汉口街道散步;去黄鹤楼上观看那波涛汹涌的长江。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我们必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 不必至的未至之境

    纪录片《未至之境》里,有我们到不了的中国,那里没有人,一草一木皆自然造化,一石一壁尽鬼斧神工。我想,不是因为人到不了那里,所以是未至之境,只是那里本来就不需要人到达。没有人...

  • 文艺副刊第294期

    刊头题字常志成摄影钱澄本版责任编辑杨芳程子乔本版投稿信箱xbs@njtech.edu.cn

  • 更多的海棠花会盛开

    读《周恩来邓颖超通信选集》征文选登更多的海棠花会盛开———读《周恩来邓颖超通信选集》有感   在《周恩来邓颖超通信选集》的开头,邓颖超先生便提到了西华厅那盛开的海棠花。满庭的花儿开得正艳,鲜红欲滴,却直让她感到斯人已逝,空留意象的凄婉。今天的我们在回望那片种满了海棠花的庭院时,不禁为那段平凡而又伟大的爱情发出深深的慨叹。   现在年轻的一代对周总理的印象往往是伟岸高大,却又抽象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周总理所处的年代与我们相隔实在太过遥远,即使有着长辈口口相传的故事,许多人对他的印象也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之中;二是周总理为新中国的成立与成长立下的汗马功劳或多或少模糊了他生活中细腻的一面。而我们透过此书,得以一窥这位伟人和他所深爱的妻子背后的故事。   周总理与她的妻子邓颖超是在学生运动中相识的,他们同为胸怀满腔热血的进步青年,于是本信奉独身主义的邓颖超与周恩来在革命的过程中慢慢萌生了平凡而可贵的爱情。与周总理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相比,他的爱情实在是太过普通,宛如一杯清水,饮之却又带着丝丝甜意,虽远不如蜜果在口中迸溅那般,但其悠远却足以一生受用。   在每一篇通信中,我们都能看到那种质朴而充满了关怀的问候,周总理因常年在外处理国家大事,加之自己的身体也常因过度的操劳而屡患疾病,能陪在妻子身边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在通讯中,我们看不到甜得发腻的撒娇,也看不到什么假大空的天长地久,两人关心的只有对方的当下,想着的是如何过好每一天,交流的话题也多是双方的身体状况,亲友的家长里短等等,这些看似无比质朴,食之无味的话题,反而更加巩固了爱情的地基。   诚然,两人之所以能白头偕老,相扶一生,凭借的是他们情比金坚的爱情。然而,将这段爱情升华到新高度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起初将他们维系在一起的一种“革命友谊”。他们通信中虽不乏相互的关怀,但更多的则是对国家,对民族发展前景的企划与期望。周总理曾与妻子在信中大谈当时党中央重要的土地改革的行动方针,也曾为自己身为党内重要高层而脱不开身一事向邓颖超屡次道歉,而邓颖超作为贤内助,一直在各方面对周总理进行支持与帮助。身为一名女子,邓颖超在信中提到的关于国家建设的话题要比周总理少一些,多的则是对他生活起居方面的细致关怀与提醒。但她绝不会因为个人的原因而反对周恩来在国家建设方面的任何举措,正因为她深爱着周总理,所以她才绝不会妨碍他为了看见更为光辉的中国而做出牺牲。   令人艳羡的是,尽管岁月在他们的面庞上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年轮,那份当初将他们联结在一起的革命热情却从未因此磨灭一星半点。他们逐渐老去的身躯中,寄宿的是永远年轻的灵魂,“婚姻最大的杀手就是无聊。”但他们的婚姻永远不会,因为这段婚姻早已与新中国的命运永远绑定在了一起了,只要这个国家依然在进步着,他们的婚姻就永不褪色,纵使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读选集时已入冬,百花凋零,那些曾经艳丽无比的海棠花也不例外,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名为爱情的一朵双生花凋谢了,落入土中,但他们的鲜红并未褪去,那股鲜血流入泥土的每一处缝隙,蔓延到树根,灌注着它。   明年开春,更多鲜艳的海棠花会孕育会盛开,一如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的精神从未离开,永远在温暖着我们。